十三五”圓滿收官,“十四五”闊步向前!
回眸“十三五”,信息通信業保持高質量發展態勢,基礎性、先導性、融合性作用不斷彰顯。網絡基礎設施進一步優化升級,互聯網普及率提前超額完成規劃目標;5G商用邁出堅實步伐,已累計開通5G基站超71.8萬個,連接用戶數超過2億。電信普遍服務圓滿完成目標任務,全國行政村通光纖和4G比例均超98%,有力支撐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工作;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不斷增強,提速降費成效顯著,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行動縱深推進。
展望“十四五”,眾人矚目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于3月5日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審查,規劃綱要草案中以“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為主題,圍繞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營造良好數字生態四方面舉旗定向、謀篇布局,為“十四五”開局之年信息通信業開好局、起好步提供了重要的行動指南。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積極為“十四五”期間信息通信業發展建言獻策,5G、新基建、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兩化融合等重磅熱詞,勾畫出數字中國的宏偉藍圖。
請跟隨本期兩會特別策劃,一起來看“十四五”時期的信息通信業。
數說“十四五”信息通信業
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力爭投入強度高于“十三五”時期實際。
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從2020年的6.3件提高到2025年的12件。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2020年的7.8%提高到2025年的10%。
加大基礎研究財政投入力度、優化支出結構,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鼓勵社會以捐贈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續穩定的投入機制,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研發經費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
著眼于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培育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7%。
加快5G網絡規?;渴?,用戶普及率提高到56%。
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儲能等重點領域,布局建設一批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和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100個高水平、專業化、開放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
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
關鍵詞:創新
“十四五”這樣擘畫
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統、人工智能關鍵算法、傳感器等關鍵領域,加快推進基礎理論、基礎算法、裝備材料等研發突破與迭代應用。加強通用處理器、云計算系統和軟件核心技術一體化研發。
加快布局量子計算、量子通信、神經芯片、DNA存儲等前沿技術,加強信息科學與生命科學、材料等基礎學科的交叉創新,支持數字技術開源社區等創新聯合體發展,完善開源知識產權和法律體系,鼓勵企業開放軟件源代碼、硬件設計和應用服務。
代表委員這樣說
為培養和發展新興產業,搶占當今世界經濟科技競爭的制高點,在國家層面推動使能技術創新顯得至關重要,而工業互聯網、5G網絡和千兆光網都是重要的使能技術,我國積極倡導的新基建項目,多數都具有這一特征,能夠促使其他行業轉型升級、快速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農工黨中央副主席 楊震
在“十四五”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僅要增加創新驅動發展的經費投入,而且要提高創新驅動發展成效。提高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關鍵是釋放廣大科技人員的內生動力。組織專家進行系統論證,識別出“卡脖子”核心關鍵技術,并在核心關鍵技術清單中“揭榜掛帥”。在實行“揭榜掛帥”的項目中試點懸賞制,給出獎勵標準,英雄不問出處,不論資質、不設門檻、選賢舉能,讓先解決問題的科研人員得獎,同時,在實行“揭榜掛帥”項目中試點科研經費包干制。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郵電大學教授 孟洛明
關鍵詞:數字?產業
“十四五”這樣擘畫
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網絡安全等新興數字產業,提升通信設備、核心電子元器件、關鍵軟件等產業水平。構建基于5G的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態,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醫療等重點領域開展試點示范。鼓勵企業開放搜索、電商、社交等數據,發展第三方大數據服務產業。促進共享經濟、平臺經濟健康發展。
實施“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推動數據賦能全產業鏈協同轉型。在重點行業和區域建設若干國際水準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深化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等環節的數字化應用,培育發展個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加快產業園區數字化改造。深入推進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培育眾包設計、智慧物流、新零售等新增長點。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數字化改造。
代表委員這樣說
加速產業數字化過程中的重點產業培育。通過培育一批工業互聯網技術創新企業、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和運營服務商,打造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模式和典型應用場景。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 徐曉蘭
“十四五”時期,我國制造業必須繼續堅持走提質增效、轉型升級之路,聚焦基礎研發能力,加強網絡信息化建設,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加速推進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建議以國家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聯合培育形成一批有實力、有影響力的智能制造服務平臺。加大工業軟件研發投入,扭轉智能制造“大腦”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研發若干可供選擇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步伐。
——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 雷軍
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
適應數字技術全面融入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趨勢,促進公共服務和社會運行方式創新,構筑全民暢享的數字生活。
關鍵詞:美好數字生活
“十四五”這樣擘畫
聚焦教育、醫療、養老、撫幼、就業、文體、助殘等重點領域,推動數字化服務普惠應用,持續提升群眾獲得感。推進學校、醫院、養老院等公共服務機構資源數字化,加大開放共享和應用力度。推進線上線下公共服務共同發展、深度融合,積極發展在線課堂、互聯網醫院、智慧圖書館等,支持高水平公共服務機構對接基層、邊遠和欠發達地區,擴大優質公共服務資源輻射與覆蓋范圍。加強智慧法院建設。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互聯網﹢公共服務”,創新提供服務模式和產品。
推動購物消費、居家生活、旅游休閑、交通出行等各類場景數字化,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數字生活。推進智慧社區建設,依托社區數字化平臺和線下社區服務機構,建設便民惠民智慧服務圈,提供線上線下融合的社區生活服務、社區治理及公共服務、智能小區服務等。豐富數字生活體驗,發展數字家庭。加強全民數字技能教育和培訓,普及提升公民數字素養。加快信息無障礙建設,幫助老年人、殘疾人等共享數字生活。
代表委員這樣說
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融入經濟社會民生,賦能千行百業數智化轉型,形成了以高速網絡為基礎,以信息技術、數據要素為驅動的新增長方式,成為在較大規?;A上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發展的重要路徑。因此,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銀發產業的融合創新,對有效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催生更多新業態新產品新服務、打造銀發經濟增長新動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董事長 楊杰
政府要加強政策引導和規劃指導,合理布局5G等新型基礎設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動交通、能源、水利等領域加速數字化升級。理順民生與安全的關系,民生保障和安全治理統籌兼顧。圍繞“吃穿住行、養老就醫子女教育”,打造“一網通管、一網通辦”的數字化平臺,使“數字大腦”更加發達、“應用小腦”更善實戰。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聯通市場部總經理 唐永博
推進生活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大財稅、金融等政策保障力度,尤其針對中小微企業需提供專項補貼,有效降低轉型成本。構建商業體系,鼓勵平臺企業研發數字化轉型產品。為提供解決方案及服務的平臺企業給予專項政策、資金支持,鼓勵其向中小微企業提供一站式數字化服務。引導平臺企業對居民消費趨勢精準定向,定期發布大數據分析報告,供政府及市場主體參考,持續優化供給結構。加強對平臺企業的規范引導,擴大服務范圍,提高產品質量,避免惡性競爭,促進市場健康平穩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58同城CEO 姚勁波
關鍵詞:智慧城市+數字鄉村
“十四五”這樣擘畫
以數字化助推城鄉發展和治理模式創新,全面提高運行效率和宜居度。分類分級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將物聯網感知設施、通信系統等納入公共基礎設施統一規劃建設,推進市政公用設施、建筑等物聯網應用和智能化改造。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臺和運行管理服務平臺,構建城市數據資源體系,推進城市數據大腦建設。探索建設數字孿生城市。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構建面向農業農村的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建立涉農信息普惠服務機制,推動鄉村管理服務數字化。
代表委員這樣說
雖然我國數字孿生城市在多個細分領域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但整體仍處于初期探索階段。建議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強化數字孿生城市頂層設計;加強全域物聯終端統一規劃和全域標識體系構建,提升城市級物聯信息采集能力;加強新基建與數字孿生城市的同步規劃和能力提升,提升虛實交互的實時性;加快城市信息模型(CIM)的標準建設,構筑統一的CIM平臺;完善數字孿生城市產業生態,深化數字孿生城市應用;加強數字孿生城市關鍵技術支持與突破,加快落實技術創新工作。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移動總經理 鄭杰
加快彌合城鄉“數字鴻溝”,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讓廣大農民共享數字經濟發展紅利。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針對返鄉創業的“新農人”和鄉村治理基層骨干,加強農業科技、電子商務等新型農業技能培訓;在鄉村公共服務和應急管理的“數字化”領域,系統化推廣政務公開、便民服務、鄉村特色等平臺。
——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 馬化騰
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
關鍵詞:開放共享
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優化,不斷提高決策科學性和服務效率。
“十四五”這樣擘畫
建立健全國家公共數據資源體系,確保公共數據安全,推進數據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區匯聚融合和深度利用。健全數據資源目錄和責任清單制度,提升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功能,深化國家人口、法人、空間地理等基礎信息資源共享利用。促進基礎公共信息數據安全有序開放,探索將公共數據服務納入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統一的國家公共數據開放平臺和開發利用端口,優先推動企業登記監管、衛生、交通、氣象等高價值數據集向社會開放。開展政府數據授權運營試點,鼓勵第三方深化對公共數據的挖掘利用。
加大政務信息化建設統籌力度,健全政務信息化項目清單,持續深化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布局建設執政能力、依法治國、經濟治理、市場監管、公共安全、生態環境等重大信息系統,提升跨部門協同治理能力。完善國家電子政務網絡,集約建設政務云平臺和數據中心體系,推進政務信息系統云遷移。促進政務信息化建設快速迭代,增強政務信息系統快速部署能力和彈性擴展能力。
代表委員這樣說
做好頂層設計,打通數據壁壘,加強隱私保護,保證數據安全。通過全面推進公共數據分類分級開放,進行重點示范應用管理,引導行業數據安全合規流通,釋放公共數據紅利。
——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中央副主席、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 甘霖
利用國家頂級域名節點及全國互聯網根鏡像節點之間的互聯互通,持續豐富基礎數據資源;發揮5G網絡大帶寬、低時延優勢,利用邊緣計算、物聯傳感等技術提升數據采集和傳輸能力;立足國家數據安全,依托央企既有超大型數據中心優勢,增強數據存儲與清洗、關鍵信息獲取和數據價值挖掘能力;打破數據壁壘,加快推進跨行業、跨領域、跨部門、跨層級的數據資源歸集、整合與共享,形成多方協同共治格局;引導行業組織、科研機構和企業建立通用標準,提升數據標準化水平,打造標準化的行業數據庫,助力數據資源高效利用。
——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移動總經理 郎奎平
數據是確立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競爭優勢的重要抓手,但當前我國公共數據開放仍面臨開放程度有限、開放質量欠佳等問題,數據環境封閉制約人工智能民生領域發展,數據潛能尚未完全釋放。因此,建議加大公共數據開放力度,開展應用試點示范,完善配套管理體系,以打破公共服務資源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集中性,提升全社會公共服務效率,助力增進民生福祉。
——全國政協委員、搜狗公司CEO 王小川
推動公共數據互聯、無償共享具有多重利好。不僅有利于提升公共事務的決策效率,還能避免數據的重復建設,避免因數據“打架”導致的信息混亂。同時,這一工程還將使公共數據被最大化利用,對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優化民生公共服務、促進經濟高效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建議建立國家級數據共享平臺,實現全國數據的頂層管控,界定清晰的數據共享屬性和權益,實現數據的確權流通,同時加強數據資源無償共享,但要保障數據共享的安全可控。
——全國人大代表、蘇寧集團董事長 張近東
營造良好數字生態
關鍵詞:數字生態
堅持放管并重,促進發展與規范管理相統一,構建數字規則體系,營造開放、健康、安全的數字生態。
“十四五”這樣擘畫
統籌數據開發利用、隱私保護和公共安全,加快建立數據資源產權、交易流通、跨境傳輸和安全保護等基礎制度與標準規范。建立健全數據產權交易和行業自律機制,培育規范的數據交易平臺和市場主體,發展數據資產評估、登記結算、交易撮合、爭議仲裁等市場運營體系。加強對涉及國家利益、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數據保護,加快推進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等領域基礎性立法,強化數據資源全生命周期安全保護。完善適用于大數據環境下的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加強數據安全評估,推動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
構建與數字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政策法規體系。健全共享經濟、平臺經濟和新個體經濟管理規范,清理不合理的行政許可、資質資格事項,支持平臺企業創新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依法依規加強互聯網平臺經濟監管,明確平臺企業定位和監管規則,完善壟斷認定法律規范,打擊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探索建立無人駕駛、在線醫療、金融科技、智能配送等監管框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倫理審查規則。健全數字經濟統計監測體系。
代表委員這樣說
目前,“兩業融合”中工業大數據的要素潛力還未完全釋放,基于工業大數據的“兩業融合”生態體系還未建立,適應工業大數據推動“兩業融合”的標準體系、評價體系、動態監測體系等還需完善,數據質量、數據治理和數據安全等關鍵指標仍需加快研制,需要政府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制度保障和標準引導。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 徐曉蘭
數據是數字經濟時代的石油,建議構建與之相適應的產權配置體制,區分國家數據、行業數據、企業數據、個人數據,設計相應的數據權屬、使用、交易、共享機制,實現合法的數據收集、便捷的數據流通、安全的數據使用以及公平的權益分配,確保數據服務于民。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聯通產品中心總經理 張云勇
亟須建立一個促進數字產業長期健康發展和合理監管的體制,成立數字經濟發展與監管委員會,專門負責推動包括互聯網平臺在內的數字經濟長期健康發展。在協調發展和監管二者關系、提升對數字經濟企業的治理能力、推動參與全球數字經濟的規則制定三方面發揮作用。
——全國政協常委、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 李稻葵
關鍵詞:網絡安全
“十四五”這樣擘畫
健全國家網絡安全法律法規和制度標準,加強重要領域數據資源、重要網絡和信息系統安全保障。建立健全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體系,提升安全防護和維護政治安全能力。加強網絡安全風險評估和審查。加強網絡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跨領域網絡安全信息共享和工作協同,提升網絡安全威脅發現、監測預警、應急指揮、攻擊溯源能力。加強網絡安全關鍵技術研發,加快人工智能安全技術創新,提升網絡安全產業綜合競爭力。加強網絡安全宣傳教育和人才培養。
代表委員這樣說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在數字經濟下,尤其要高度重視數據安全和數據治理,保障數字中國戰略安全可靠實施。一方面,政府要構建信息安全管理保障體系,推動落實相關政策法律和標準體系,健全安全管理體系與監管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快科技自強自立,持續加大通信、安全、密碼等技術的研發運用力度,構建組合式的縱深防御的安全體系,確保關鍵網絡信息基礎設施、數據中心安全可靠。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信科集團原黨委書記、董事長 童國華
網絡安全問題,是中國整個數字化發展面臨的新威脅,回答的是數字時代的“必答題”。網絡安全不僅關乎國家安全、社會安全、城市安全、基礎設施安全,也和老百姓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中,“發展”和“安全”是兩個最重要的關鍵詞,國家也反復強調,要統籌發展與安全的關系。我們現在不僅從上到下形成了數字化發展的共識,也形成了安全的共識,即網絡安全是數字化戰略的底座,有了網絡安全的保障,數字化戰略才能發展得更好,走得更快更遠。
——全國政協委員、360集團創始人 周鴻祎
未成年人在享受網絡便捷的同時也面臨著更大的網絡風險。因此,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網絡安全教育,不僅是保護其免受網絡違法行為侵害的重要防線,更能從源頭上防范和治理網絡安全問題。
建議政府主管部門牽頭,加快建立統一標準的未成年人網絡安全教育體系,鼓勵社會各主體積極參與,讓未成年人網絡安全的“保護網”更牢固。首先,政策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將網絡安全教育全面納入中小學課程體系;其次,在政府部門指導下,鼓勵互聯網企業參與網絡安全教育;最后,推動全社會形成關注未成年人網絡安全教育的氛圍。
——全國政協委員、百度董事長兼CEO 李彥宏
“十四五”ICT風口
01
云計算:加快云操作系統迭代升級,推動超大規模分布式存儲、彈性計算、數據虛擬隔離等技術創新,提高云安全水平。以混合云為重點培育行業解決方案、系統集成、運維管理等云服務產業。
02
大數據:推動大數據采集、清洗、存儲、挖掘、分析、可視化算法等技術創新,培育數據采集、標注、存儲、傳輸、管理、應用等全生命周期產業體系,完善大數據標準體系。
03
物聯網:推動傳感器、網絡切片、高精度定位等技術創新,協同發展云服務與邊緣計算服務,培育車聯網、醫療物聯網、家居物聯網產業。
04
工業互聯網:打造自主可控的標識解析體系、標準體系、安全管理體系,加強工業軟件研發應用,培育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推進“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產業生態建設。
05
區塊鏈:推動智能合約、多重共識算法、非對稱加密算法、分布式容錯機制等技術創新,以聯盟鏈為重點發展區塊鏈服務平臺和金融科技、供應鏈管理、政務服務等領域應用方案,完善監管機制。
06
人工智能:建設重點行業人工智能數據集,發展算法推理訓練場景,推進智能醫療裝備、智能運載工具、智能識別系統等智能產品設計與制造,推動通用化和行業性人工智能開放平臺建設。
07
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推動三維圖形生成、動態環境建模、實時動作捕捉、快速渲染處理等技術創新,發展虛擬現實整機、感知交互、內容采集制作等設備和開發工具軟件、行業解決方案。
“十四五”數字化圖景
智能交通
發展自動駕駛和車路協同的出行服務。推廣公路智能管理、交通信號聯動、公交優先通行控制。建設智能鐵路、智慧民航、智慧港口、數字航道、智慧停車場。
智慧能源
推動煤礦、油氣田、電廠等智能化升級,開展用能信息廣泛采集、能效在線分析,實現源網荷儲互動、多能協同互補、用能需求智能調控。
智能制造
促進設備聯網、生產環節數字化連接和供應鏈協同響應,推進生產數據貫通化、制造柔性化、產品個性化、管理智能化。
智慧農業
及水利
推廣大田作物精準播種、精準施肥施藥、精準收獲,推動設施園藝、畜禽水產養殖智能化應用。構建智慧水利體系,以流域為單元提升水情測報和智能調度能力。
智慧教育
推動將社會化高質量在線課程資源納入公共教學體系,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在線輻射農村和邊遠地區薄弱學校,發展場景式、體驗式學習。
智慧醫療
完善電子健康檔案和病歷、電子處方等數據庫,加快醫療衛生機構數據共享。推廣遠程醫療,推進醫學影像輔助判讀、臨床輔助診斷等應用。運用大數據提升對醫療機構和醫療行為的監管能力。
智慧文旅
推動景區、博物館等發展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建設景區監測設施和大數據平臺,發展沉浸式體驗、虛擬展廳、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務。
智慧社區
推動政務服務平臺、社區感知設施和家庭終端聯通,發展智能預警、應急救援救護和智慧養老等社區惠民服務,建立無人物流配送體系。
智慧家居
應用感應控制、語音控制、遠程控制等技術手段,發展智能家電、智能照明、智能安防監控、智能音箱、新型穿戴設備、服務機器人等。
智慧政務
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推廣應用電子證照、電子合同、電子簽章、電子發票、電子檔案,健全政務服務“好差評”評價體系。
【打印】 【收藏】 【推薦】 【關閉】 |